袁正宏代表复旦上医党委,祝贺此次大会的召开,向首届复旦上医台联委员会班子成员表达了问候。
同时,陈贞也建立了微信群,在线上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为患者居家期间导管维护不厌其烦地做指导,线上线下患者治疗不断线,受到患者的好评。建立抖音号华东医院ICU,每周2次发布ICU相关的科普小知识。
作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全国脂肪肝规范化诊治中心单位,专病建设逐步完善,开设多学科脂肪肝专病门诊。每年,工作室都会安排2-3名年轻医师赴国外知名儿童专科医院进修学习,包括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儿童医院、美国匹兹堡大学儿童医院、美国缅因心脏中心等一些知名医疗机构。在陈贞的带领下,疫情期间工作室所有护士承担繁重的患者生活护理,当好重症患者的守护者。自2012年起每年举办国家级1类继续教育项目(慢性肝病方向)。梯队主要为中青年骨干,整个工作室既具备了丰富的临床与科研经验、又充满了年轻的朝气和蓬勃发展的气息,梯队中涌现了一批儿科心血管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
2022年参加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联合发起的结直肠癌万人社区筛查项目,在南静安医联体筛查1200例,完成高风险病例肠镜检查200余例,高风险到检率59%。目前,工作室共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日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揭晓了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评选结果,教育部直属高校共申报84个项目,经投票推选,我校两个帮扶案例均成功入选,分别是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技术精准帮扶云南永平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项目及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健康帮扶志愿服务项目。
依托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吕红教授带领团队与当地企业深度合作,持续研发高原特色水果深加工工艺,推进水果发酵饮品全产业链帮扶。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从文、理、医多个学科方向上同时发力,以复旦特色精准匹配永平县需求,实现校地双向促进共同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坚守育人根本,引导博士生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体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使命,并在社会实践大思政课中牢记为人群服务 为强国奋斗的复旦上医精神,帮助他人、磨砺自己,博医团成员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医药卫生人才。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先后开展学术讲座500余场,手术示教数百余次,牵线基层医生来沪进修2000余名,优化诊疗方案数千余项,为医院科室提供学科建设指导100余次,运用互联网+医疗接力服务超过10万余人次。博医团在健康帮扶过程中,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形成了跨学科、多层次、广地域的社会实践模式,围绕医疗帮扶(Treatment)、人才赋能(Talent)、专业培训(Training)建立了三全三提(T)五加十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15项举措实现人群全覆盖、帮扶全方位、专业全领域的医疗扶贫社会实践模式,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同时,学校也将进一步发挥经管类专家智囊作用,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培训,帮助企业策划新型零售方案,助力打造果蔬农业种植-果汁工业发酵-数字互联网+销售的C9水果发酵饮品全产业链。通过将复旦专利的马克斯克鲁维酵母菌株与永平县特色水果资源相结合,建立起当地第一条高端气泡果酒生产线,成立自有品牌希玖(C9)并建设配套产业链。学校将以项目入选为契机,继续发挥人才集聚和培养能力优势,引导更多师生和校友加入助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进一步深化长效帮扶机制,进一步下沉帮扶资源,以扎实的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未来,团队还将继续挖掘云南当地微生物菌种资源,建立果汁酵素发酵新工艺,持续研发高原水果发酵饮品,让永平特产更具附加值,初具国际范,带领永平味道自主走出滇西山区,走进更多百姓家中。
项目二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健康帮扶志愿服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简称博医团),成立于1994年,是全国首个博士生医疗公益服务团体,成员由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的高年资博士生和专家教授组建而成。项目一马克斯克鲁维酵母技术精准帮扶云南永平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复旦大学根据永平县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校内相关学科专家资源,通过适宜技术的落地转化,带动永平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永平县发展潜能,实现产业创新提质升级。29年间,先后有1000多人次投身博医团工作,在当地服务超过1万多个日夜,开展大型义诊服务群众5万多人次,足迹遍布13个省26个贫困县38所医院,行程10万余公里。项目被评为沪滇科技合作示范点,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吕红教授获批建设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并获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金奖。
据悉,在2023年3月第七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评选中,我校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儿童职业启蒙项目入选然而,对于石墨烯滑移过程中的形貌演化规律还不甚清楚。
探索滑动过程中石墨烯的形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上海市教委等资助。
反之,拥有非对称形貌的条带受力不平衡,因此表现出规律的大振幅摆动。研究结果为边缘效应对石墨烯纳米条带的滑动形貌及摩擦行为给出了机制上的解释,可为其精确调控提供参考。石墨烯作为二维材料的典型代表,由于其超润滑性能够灵活地在表面上滑动。滑移过程中的石墨烯由于其单层原子的二维结构特性,在与基底原子相互作用下将同时产生面内和面外变形以及复杂空间形貌,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研究人员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考虑石墨烯纳米条带相对于基底的初始位置和条带宽度等因素,针对石墨烯纳米条带在滑动过程中的摆尾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另一方面,平整无面外变形的二维材料也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潜力,例如魔角石墨烯等。
拥有对称形貌的条带几乎不受力,因此表现出不规律的小振幅摆动。通过对条带宽度的研究,发现摆尾行为随宽度周期性变化,且周期为两倍摩尔纹横向宽度。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3c03084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Nano Letters封面论文二维材料的形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理化特性及应用,例如质子运输速率和赝磁场等特性都依赖于二维材料的褶皱形貌。
进一步研究表明,基底的变化(不同应变和旋转方向)与石墨烯手性并非是摆尾行为的驱动力来源,而主要由条带边缘峰-谷褶皱驱动。近日,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徐凡教授课题组与巴黎萨克雷大学丛郁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了石墨烯纳米条带——纳米千足虫的可调控失稳摆尾行为,研究成果以Tunable Tail Swing of Nanomillipedes为题作为封面论文发表于Nano Letters。
图1 滑动摆尾过程中石墨烯纳米条带——纳米千足虫的形貌与摩尔云纹图2 较窄石墨烯纳米条带上摩尔纹与Y方向受力关系图3 较宽石墨烯纳米条带上摩尔纹与Y方向受力关系图4 由不同摩尔纹组成的纳米千足虫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博士生李睿扬为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徐凡教授和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丛郁教授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摆尾模式:不规律的小振幅摆动和规律的大振幅摆动(图1)。纳米千足虫不仅形似千足虫,更在功能上相仿(图4)。为探究石墨烯纳米条带上摩尔纹形貌与摆尾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针对较窄和较宽的纳米条带上的摩尔纹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摆尾行为的驱动力源于石墨烯纳米条带滑动方向两侧边缘的峰-谷褶皱(图2和图3)。
摩尔纹出现在条带中间,几乎不影响摆尾行为,可视为纳米千足虫之体。峰-谷褶皱只出现在条带边缘,是摆尾行为的驱动力来源,可视为纳米千足虫之足
大理大学副校长廖望科出席座谈会。他指出,在双方领导的亲自关心推动下,双方已形成顺畅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在复旦大学的倾力帮助下,大理大学的干部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学科及学位点建设稳步提升,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
祝愿大理大学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在南亚东南亚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她指出,复旦大学与大理大学结缘已逾十年,我们见证了大理大学在办学治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南亚东南亚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
会后,大理大学一行参观了复旦大学校史馆。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希望双方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深化合作内容、丰富对口帮扶工作内涵,共同谱写对口帮扶工作新篇章。许征对大理大学一行来访表示欢迎。
希望双方聚焦特色学科对口建设任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探索以大理大学为载体的复旦大学-大理大学-大理州(永平县)乡村振兴合作机制,发挥双方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2月13日,大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顺清一行来访复旦大学。
杨顺清介绍了大理大学与复旦大学相关合作情况,对复旦大学长期以来给予大理大学的关心与帮助表示感谢。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两校相关职能部门、院系负责同志及相关领域专家代表,双方围绕进一步深化对口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许征常务副校长与杨顺清校长代表双方签署新一轮《复旦大学对口帮助指导大理大学建设框架协议》,并就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合作进行座谈交流。两校都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未来更要携手并进,密切合作,在学校各自发展目标的道路上相互支持、共同进步